国风 · 邶风 · 静女

[ 周 ] 无名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简介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写青年男女的幽会,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全诗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译文

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视线遮蔽看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新笔红笔管。鲜红笔管有光彩,爱它好容颜。
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注释

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
姝(shū):美好。
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城隅:城角隐蔽处。
爱:「薆」的假借字。隐蔽,躲藏。
踟蹰(chíchú):徘徊不定。
娈(luán):面目姣好。
贻(yí):赠。
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同类。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有:形容词词头。
炜(wěi):红而发光。
说怿(yuèyì):喜悦。
女:同“汝”,你。
牧:野外。
归:借作“馈”,赠。
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洵,实在、诚然。异,特殊。
匪:非。
贻:赠与。

赏析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

— 庞, 坚《先秦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这是刺虐之诗。 春秋时代,卫国政治十分黑暗,时局异常动荡。统治者荒淫暴虐,残酷地压榨百姓。百姓不堪暴政,为了避免祸患,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逃亡。 全诗三章。一、二章以北风、下雪为喻,三章以狐狸、乌鸦为喻。诗以北风寒凉而猛烈、下雪浓密而纷飞,比喻卫国政治黑暗、时局动荡;诗以没有红的不是狐狸、没有黑的不是乌鸦,比喻统治者都是一样的残酷暴虐。在这种肃杀的氛围之中,诗人号召相互友爱的人们,携手同行,逃离家...

这是情人幽会之诗。 全诗三章。此诗写得生动逼真,情趣盎然。一章写按时赴约。一个善良美丽的姑娘与男友相约在“城隅”幽会。姑娘早就来到幽会之地,她为了逗乐,悄悄地躲了起来。男友来后却不见姑娘,害得他焦灼不安,抓着头皮,来回走动。“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二句写得极为传神,它将姑娘故意逗乐、男子焦灼不安的神情,刻画得活灵活现。二、三章写幽会乐趣。这个姑娘突然露面了,男友顿时转忧为喜。姑娘赠给男友一件礼物——...

这是贵族男子迎亲之诗。 全诗三章。此诗描写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新郎形象。这位新郎形象,是通过新娘的眼睛打量出来的,是通过新娘的口吻歌咏出来的。因而话语之中饱含叹赏之情,称美之意,读来别有风味。一章说:新郎迎亲等候在门槛,帽子两旁垂着白色的丝带,还缀有一种绚丽的红玉。二章说:新郎迎亲等候在前庭,帽子两旁垂着青色的丝带,还缀有一种晶莹的红玉。三章说:新郎迎亲等候在堂上,帽子两旁垂着黄色的丝带,还缀有一种漂...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

— 庞坚《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娴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

— 庞坚《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