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 宋 ]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简介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荊公在卸任舒州通判的归途中游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所写的一篇游记。全文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宋仁宗皇祐六年(西元一〇五四年),王荊公时年三十四岁,卸任舒州通判,回家途中游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该文。嘉祐六年(西元一〇五八年),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熙宁三年(西元一〇七〇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甚者谓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颇与本文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注释

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卒:最终。
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慧空禅院:寺院名。
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
禅院:佛寺。
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
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
漫灭:指因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纔读为huá。(王荊公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实」的huá。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言:说。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
谬:错误。
侧出:从旁边涌出。
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
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问:探究,追究。
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
穷:穷尽。
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
怠:懈怠。
余:本文中所有“余”字,皆一作“予”。
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咎(jiù):责怪。
求思:探求、思索。
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指思考问题广泛全面。
夷:平坦。
观:景象,景观。
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
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昏惑:迷乱。
于人:在别人(看来)。
谬其传:把那些(有关的)传说弄错。谬,使……谬误,把……弄错。
莫能名:不能说出真相(一说真名)。
何可胜道:怎么能说得完。胜,尽。
慎取:谨慎取舍。
悲:叹息
庐陵:今江西吉安。萧君圭,字君玉。
长乐:今福建长乐。
王回:字深父。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纯父」的「父」同。
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西元一〇五四年。至和,宋仁宗年号。
临川:今江西临川。
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赏析

九方皋相马,遗形而得神,其用心在牝牡骊黄之外。这段话正可以移来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这是王安石集中唯一的一篇游记(其《鄞县经游记》实为其任鄞县县令时巡视各乡工作的日录),除去例行的结尾,整齐地分为两个大部分,前半记游,后半论说。第一段写游山,路线是:入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一段考证文字,考证了褒禅山和华山洞得名的由来,根据倒仆的石碑考订出华山应读作“花山”,纠正俗传的音误。至...

— 孟, 斐《古文鉴赏辞典》

本文就近取譬,极力描摹自然界错综幻变的色彩,意新语奇,妙喻连珠,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文章开头先写未至小洋前艰险的水路,再写眼门一开的小洋,读者的情绪也由紧张转而轻松。笔墨流宕多变,富于曲折,给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感。 始至小洋,舟中人还未意识到周围景观的美妙,只专注于喝酒、听歌、呼卢,及至忽然看到夕照下的小洋是那样的艳丽,看到了人间所没有的色彩,都惊叹大叫起来。但要把这种色彩描绘出来,还是得...

— 臧维熙, 张, 璟《古文鉴赏辞典》

西陂是河南商丘城外的一处游览胜地,那里曾经有过宋荦的别墅。据宋荦《漫堂年谱》记载,别墅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宋荦七十三岁时正式建成,先名赐果园,到宋荦七十五岁致仕回乡后,改名乐春园。这篇游记是管同在嘉庆十二年(1807)写的,宋荦卒于康熙五十二年,作者说:“陂自牧仲尚书之没,至于今逾百年矣”,那是约略而言,其实上距宋荦去世仅九十四年。 宋荦(1634—1713)在清康熙时期是一个很有名声的大...

— 宋, 廓《古文鉴赏辞典》

包世臣是清朝的学者、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在书法理论方面成就很大,同时学识渊博,一生致力于经世之学,对兵家、经济学也有独到的见解。生平著作,晚年收集、整理为《安吴四种》。 为亭台楼阁作记,乃传统文人之习惯,本文沿袭旧体,却在思想内容上颇有新意。 文章开头讲述了小倦游阁名字的来历,颇体现作者书法家的本色。作者在后楼得到溧阳史姓人所收藏的北宋枣木刻板的《淳化阁帖》十卷,以北宋书法家米芾所刊定的版本来校订...

— 王, 源《古文鉴赏辞典》

此则“义犬救主”的故事,颇具特色。 一般“义犬”所救的往往是喂养它,同它朝夕相处多年的主人,而本篇义犬所救的杨褒,喂养它的时间只不过一年多一点而已。它在原主人“欲烹”它以招待杨褒时,“跪前足,以目视褒”,褒“异而止之,不令杀”,又从主人处将它要到手,带回家。故它的救杨褒,是在报免遭烹杀之恩。此其特色之一。 一般“义犬救主”,往往发生在主人所遇危险,迹象甚显之时,如主人将被大火烧死,主人负伤而坠落山...

— 何均地《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辞典》

锁骨菩萨的故事,唐宋时较为流传。《释氏稽古略》卷三引《观世音菩萨感应传》载:唐元和十二年(817),观世音化为陕右一美女,求婚者甚多。约以能诵《金刚》、《法华》诸经者归之。有马氏子如期诵经,女令具礼成婚,至迎归,客未散,女已死。数日后有老僧至女葬所,以锡杖拨之,尸已化,唯余黄金锁子骨。僧曰:“此圣者,悯汝等障重,故垂方便化汝身!”语毕腾空飞去。晚唐李复言《续玄怪录》中有《延州妇人》一篇,记一“淫纵...

— 张仲谋《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辞典》

灯红酒绿,征歌逐舞,欢饮达旦,这是封建社会中那些膏粱子弟糜烂生活的真实写照。本篇从一个醉人的特殊视角,展示了一幅群魔乱舞的人兽异化的荒诞图景。从而以曲折的手法、冷隽的文笔,辛辣地讽刺了这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 “异化”与“变形”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屡见不鲜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荒诞派剧作家尤涅斯库的《犀牛》,把一些令人难以置信、无法圆满解释的事件安置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环境中,让荒谬悖理与合...

— 储有明《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辞典》

九方皋相马,遗形而得神,其用心在牝牡骊黄之外。这段话正可以移来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这是王安石集中唯一的一篇游记(《鄞县经游记》实为其任鄞县县令时巡视各乡工作的日录),除去例行的结尾,整齐地分为两个大部分,前半记游,后半论说。第一段写游山,路线是:入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一段考证文字,考证了褒禅山和华山洞得名的由来,根据倒仆的石碑考订出华山应读作“花山”,纠正俗传的音误。至...

— 孟斐《王安石诗文鉴赏辞典》

西晋朝廷的两个政策,历来为史家们所诟病。一个是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另一个是选官用人。石勒和张宾的起事与结合都与这两个政策有关。 石勒是民族压迫政策的受害者,这反映在他早年的遭遇中。他先为朝廷显贵王衍视为天下之患,差点被逮捕诛杀;后为人佣耕,在大田劳作,家乡遭遇饥荒时,差点被地方官贩卖换钱;后来又被朝廷军队当作军实,套上枷锁,卖到山东,沦为奴隶。 张宾是朝廷选官用人政策的受害者。西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政治家所能导演的政治剧的规模和层次,在某种意义上是受其所处的政治舞台决定的。王猛作为十六国时期的政治家,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身处十六国乱世,没有急于出世做官,而是隐居在华阴山,静静地观察世事的变化,悄悄地进行着选择。东晋桓温北伐,挥军打到长安附近,王猛与他见面,一面谈着世事,一边捉着身上的虱子,旁若无人。桓温觉着他是个奇人,撤退时许以高官厚爵,想带他一同回到南方。王猛感到桓温不是可共事之人,...

— 梁满仓《二十四史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