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简介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译文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注释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疏桐:高大的梧桐。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藉(jiè):凭借、依赖。
赏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
— 刘学锴《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诗为心声,虞世南的这首五言绝句描绘出一幅高洁脱俗,立意高远的人生志气图。该诗托物言志,咏的是蝉,寄托的却是自己的高远志向和脱俗品格。在历代咏蝉诗中,这是时代较早的一首,素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缕饮清露”,用拟人的手法。“缕”是古人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的触须形状与此近似,故说“垂缕”。“清露”之“清”字喻“蝉”之品性高洁,居高饮清露,有超脱尘俗、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意。表面上是写蝉,写蝉的形状与食性...
— 吴中胜《唐诗鉴赏辞典》
诗为心声,虞世南的这首五言绝句描绘出一幅高洁脱俗,立意高远的人生志气图。该诗托物言志,咏的是蝉,抒的却是自己的高远志向和脱俗品格。在历代咏蝉诗中,这是时代较早的一首,素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缕饮清露”,用拟人的手法。“缕”是古人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的触须形状与此近似,故说“垂缕”。“清露”之“清”字喻“蝉”之品性高洁,居高吸清露,有超脱尘俗、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意。表面上是写蝉,写蝉的形状与食性,...
— 吴中胜《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