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简介
《潼关》是清末民国初年革命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诗为诗人十八岁时所作,时值光绪八年(1882)。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译文
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注释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赏析
据谭嗣同《三十日记》,他十一岁就随父继洵赴甘肃巩秦阶道任所,前后“往来度陇”几十次。上面这首《潼关》是光绪八年(1882)春,他自湖南赴甘肃省亲,途经潼关时所作。其时他年十七岁,不仅富有写诗的才气,还喜剑术,练就一身武艺,更可贵的,他有理想,有朝气,有一腔真诚的爱国热忱。而此时中国正陷于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热潮日益加剧,而满清王朝腐朽昏聩,气息奄奄。风华正茂的诗人登临潼关这座千古雄...
— 铁, 明《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据谭嗣同《三十日记》,他十一岁就随父继洵赴甘肃巩秦阶道任所,前后“往来度陇”几十次。这首《潼关》是光绪八年(1882)春,他自湖南赴甘肃省亲,途经潼关时所作。其时他年十七岁,不仅富有写诗的才气,还喜剑术,练就一身武艺,更可贵的,他有理想,有朝气,有一腔真诚的爱国热忱。而此时中国正陷于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行径日益加剧,而满清王朝腐朽昏聩,气息奄奄。风华正茂的诗人登临潼关这座千古雄关时...
— 张铁明《历代山水诗鉴赏:江山留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