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简介
本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驳论文。作者在此文别出新见,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通过对“士”的标准的鉴别,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观点,无可辩驳地把孟尝君推到“鸡鸣狗盗”之徒的行列。
译文
世人都称赞孟尝君善于得到人才,因此人才都投靠他的门下,而他终于借助他们的力量,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哎呀!孟尝君只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罢了,哪里称得上善于得到人才呢?不是这样的话,他完全可以凭借齐国的强大力量,得到一个真正的人才,就可以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这些鸡鸣狗盗之辈的能力吗?鸡鸣狗盗之辈出入他的门下,这正是真正的人才之所以不到他那里去的原因呀。
注释
《孟尝君传》:指司马迁创作的作品《史记·孟尝君列传》。
称:称颂,赞扬。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封于薛地(今山东省滕县东南)。
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学识或有技艺的人。
归:投奔、投靠。
卒(zú):终于、最终。
赖:依仗、依靠。
其:指门下士。
虎豹之秦:像虎豹一样残暴的秦国。
特:只、仅、不过。
鸡鸣狗盗:孟尝君曾在秦国为秦昭王所囚,有被杀的危险。他的食客中有个能为狗盗的人,就在夜里装成狗混入秦宫,偷得狐白裘,用来贿赂昭王宠妃,孟尝君得以被放走。可是他逃至函谷关时,正值半夜,关门紧闭,按规定要鸡鸣以后才能开关放人出去,而追兵将到。于是他的食客中会学鸡叫的人就装鸡叫,结果群鸡相应,终于及时赚开城门,逃回齐国。后成为孟尝君能得士的美谈。
雄:长、首领。
耳:罢了。
擅(shàn):拥有。
宜:应该。
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坐位面向南,故云。
制:制服。
夫:发语词。
赏析
这是一篇《史记·孟尝君列传》的读后感。它名为评论史事,实则是借题发挥,另有深意。 孟尝君田文,是战国时齐国的公子,以好养士著称,门下食客常达数千人。王安石在此文中通过对“士”的标准的鉴别,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观点,说明“士”必须是可赖以谋国制敌的能人,而鸡鸣狗盗之徒算不得士。这实际寄寓了他站在时代高度对人才的看法和要求,反映了他自己不凡的抱负、高远的情志和宏大的魄力。当然,文章认为是一士就...
— 吴小林《古文鉴赏辞典》
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王安石被描述成一个狡猾、固执、古怪而又略带病态的人。他的古怪之一,便是他喜欢处处与人不同。林语堂对王安石的道德评价姑且不说,仅就写诗作文而论,王安石倒的确是一个喜欢制造新观点、新舆论的人。比如人家咏王昭君,通常都谴责画师,说“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沈佺期《王昭君》),但他却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明妃曲》一)。又比如人家都喜欢把王昭君想象成一个眷恋汉地...
— 刘竞飞《王安石诗文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