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 周 ] 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简介

本文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赏析

鲁庄公十年(前684),齐桓公由于鲁国曾经帮助过公子纠和他争夺王位,因此发动了一场攻打鲁国的战争。这就是春秋时代所谓的长勺之战。这次战役,强大的齐国反而被弱小的鲁国打败了,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左传》的记载,突出地说明了鲁国之所以战胜的原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卓越的人物,他就是曹刿。 曹刿前人多认为就是曹沬,但说法不一。《史记·刺客列传》曾记载齐鲁两国在柯地会盟时,曹沬以匕首劫持齐桓公归...

— 宋, 廓《古文鉴赏辞典》

鲁庄公十年(前684),齐桓公由于鲁国曾经帮助过公子纠和他争夺王位,因此发动了一场攻打鲁国的战争。这就是春秋时代所谓的长勺之战。这次战役,强大的齐国反而被弱小的鲁国打败了,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左传》的记载,突出地说明了鲁国之所以战胜的原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卓越的人物,他就是曹刿。 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得既条理分明,又错落有致。曹刿劈头先问:凭什么条件进行这场战争?从战略上来讲,这个提...

— 宋廓《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小学、初中)》

春秋时代秦、晋是邻国,也都是大国,两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了一种十分奇特的关系。一方面从晋献公把女儿(即文中的穆姬)嫁给秦穆公开始,两国公室就不断通婚。政治联姻对于双方而言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增强了两国对付外部压力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此期间两国之间不时发生战事,而韩之战则是秦晋之间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战争。这次战争对于秦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秦在韩之战中的胜利,秦开始将其地盘东扩,秦国因此逐步强盛...

— 何善蒙《四书五经鉴赏辞典(新一版)》

本文论述宋楚泓之战的起因、经过及宋统治集团事后对此战役的总结。自“楚人伐宋”至“弗听”,记述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前者是宋襄公欲争霸天下,后者为楚国以伐宋实现救郑。从“冬十一月”至“门官歼焉”,叙说泓之战及其以宋国失败告终。“国人皆咎公”以下,论叙宋国在战败之后的总结。 战争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矛盾,是解决利益冲突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战争往往...

— 贺圣迪, 魏自厚《四书五经鉴赏辞典(新一版)》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兼并土地、争夺霸权而连年混战,给当时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人们常用“春秋无义战”来形容那个时代的特征。但是对于特定的战争应作具体的分析,如“齐鲁长勺之战”,应该说是齐国对鲁国的侵犯,是大国欺凌弱小国家。齐国的侵犯给鲁国上至国君,下至广大人民带来了一场灾难,因此必须加以反击。这篇文章就是记述鲁国人民从上到下如何同仇敌忾,打赢这场正义战争的。 发生于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

— 朱锋刚, 魏薪《四书五经鉴赏辞典(新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