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你们是不了解我的!’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对他示以微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晳,你怎么样?”
(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晳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曾晳说):“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孔子说):“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的事)不是国家大事呢?”
(曾晳说):“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孔子说):“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注释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
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同“已”,是“止”的意思。一说这里的“以”是动词,是“用”的意思。
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
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
则:连词,那么,就
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做。
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兵车。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摄乎大国之间:摄,夹。乎:于,在。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
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接续。饥馑,饥荒
比及:等到。
且:连词,并且。
方:道,义方指是非准则。
哂(shěn):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方:见方,纵横。
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足:使……富足。
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其:那。
以:把。后边省宾语“之”。
俟:等待。
能:动词,能做到。
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如:连词,或者。
会:诸侯之间的盟会。
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愿:愿意;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鼓:弹。
瑟:古乐器。
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舍:放下。
作:立起来,站起身;
撰:才具,才能。
伤:妨害。
乎:语气词,呢。
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既:副词,已经。
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虚数。
喟然:叹息的样子。
与:赞成。
后:动词,后出
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
唯求则非邦也与:唯,难道。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赏析
本文是《论语》中较富有文学色彩的一章。它通过孔子与其弟子坐而言志的描写,表现了四位弟子不同的性格以及师生对话时融洽的气氛。 文章一开始,交待了谈话的人物和方式: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这四位弟子环坐于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这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分,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率尔而对”,反映了子路急躁...
— 周勋初, 胡传志《古文鉴赏辞典》
孔子一贯主张学无常师,从来不把学习活动只限制在学校之内,也不认为只有学校的教师才有资格称老师。正因为他虚心向一切有知识的人求教,所以他“入太庙,每事问”(《八佾》),因此在战国时期有七岁童子项橐为孔子师的传说。据记载,孔子曾向鲁乐官襄子学弹琴,向鲁之附庸国君主郯子学古史知识,又曾问礼于老子。孔子如此好学,所以博学多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说法正是他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所得出的宝贵的经验之谈。 语录...
彫同“凋”,表示凋零。 对于孔子这句话,历来注家多解为赞美有德之士的节操,如朱熹的《四书集注》引学者之语说:“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实际上孔子这句话所包含的更深刻、更积极的意义为注家所忽略。孔子是以松柏在严酷的环境中仍然焕发勃勃生机的现象,来赞颂理想人格在极其困难艰险的处境中所表现的永不衰竭的强大精神生命力。 在许多人的眼中,儒家士人不是死守陈旧道德教条的循规蹈矩之士,就是总是温和谦恭、谨...
基督教特别强调人的原罪的危害,以促使世人警觉,改恶从善。孔子也对人性的阴暗面做了许多透彻的剖析,但是他更多地从正面教育,力图用理想人格的光辉引导世人克服人性中的黑暗,孔子的这句名言,就是基于这一理念而提出的。孔子在这里实际上是指出人们在对待人性的痼疾———妒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把它从心灵中完全扫除出去,从而成人之美,这样就成就了君子人格,而另外一种则是让它完全控制了自己的心灵,从而危害别...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他出身于寒门,青少年时期家中“甚短于财”(刘向《说苑·杂言》),后以文学见长。孔子死后,他到魏国讲学,曾做过魏文侯的老师,汉代以后学者多认为儒家大部分经典是经由他传下来的。莒(犼ǔ)父是鲁国的小城镇,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本文中的宰是指地方行政长官。 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唯一忠告是不要急功近利。他认为治理一个地方不能急于求成,希冀立竿...
成人,即成就一种君子的人格。孔子以为,完美的人格离不开礼乐的熏陶,如有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之清心寡欲、卞庄子式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他还从义利之辩的角度,提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 在孔子看来,君子人格的造就,并不只是局限于心性的修炼和道义的坚守,还要在实功事利的追求中,仍能遵循和信守道义的原则...
在平时待人接物中人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怎样对待怨恨自己或有恩德于自己的人,然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很容易为自己一种盲目的感情所支配,作出不当的反应,孔子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讲述自己的看法。 人活在世上,难免要遭人怨恨。人与人之间总是会发生龃龉,有龃龉就会产生怨恨。因自己的错误言行而遭人怨恨,这是十分自然的事,然而自己的做法一时不为人们所理解也会招致怨恨。不仅如此,自己对他人的好没有达到对方预期的程...
儒家的理想人格如同孔子被描写的那样,“温、良、恭、俭、让”(《学而》),看起来好像温顺随和,然而实际上是外柔而内刚,其灵魂深处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具有不怕牺牲的豪杰精神。这段名言就是这种精神的一种表现。 孔子是个非常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有一次上朝回来听说马厩失火,他立即问是否伤了人,而不问马的损失如何。他从不要求为某个人甚至是君主死节。他教人“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
本文是《论语》中较富有文学色彩的一章。它通过孔子与其弟子坐而言志的描写,表现了四位弟子不同的性格以及师生对话时融洽的气氛。 文章一开始,交待了谈话的人物和方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位弟子环坐于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这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率尔而对”,反映了子路急躁...
— 周勋初, 胡传志《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高中)》